然后再明确规则:“但是躺在地上打滚是不对的,会弄脏衣服,也会影响别人。如果你真的很想要,我们可以好好和妈妈说,或者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零花钱买,或者等你表现好的时候,妈妈作为奖励送给你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这样的回应,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,又没有纵容他的错误行为,还教会了他如何正确表达需求。
孩子会明白,情绪是可以自由表达的,但行为必须遵守规则,这正是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关键。
2. 健康的争吵:在冲突中寻求理解
提到亲子冲突,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“避免”。
他们认为争吵会伤害亲子关系,会让孩子感到不安,所以要么一味妥协,要么强硬压制。
但菲利帕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:冲突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健康的冲突处理方式。
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,不是没有争吵,而是拥有“健康争吵”的能力,在冲突中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,寻求相互理解,最终修复关系。
不健康的争吵,往往带有攻击、指责、否定的意味。
比如父母会说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
“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,你却这么让我失望”
“都是因为你,我才这么累”。
这些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攻击、被否定,从而产生抵触心理,要么激烈反驳,要么沉默反抗,矛盾只会越来越深。
而健康的争吵,核心是“表达感受,而非攻击人格”;
目的是“增进理解,而非争输赢”。
菲利帕在书中给出了健康争吵的几个核心原则,无论是亲子之间,还是夫妻之间,都同样适用:
第一,用“我”陈述代替“你”指责。
比如,不说“你总是打断我说话,太没礼貌了”,而说“你打断我说话的时候,我感到很不舒服,因为我还没把话说完”;
不说“你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”,而说“当你做出这个决定时,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重视”。
“你”指责会让对方立刻进入防御状态,而“我”陈述则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,更容易让对方理解。
第二,聚焦具体问题,不翻旧账。
不健康的争吵往往会从一个具体问题,蔓延到对孩子人格的否定,甚至翻出很久以前的旧账。
比如,孩子因为贪玩忘记写作业,父母可能会说“你总是这么贪玩,上次也是因为贪玩没写作业,你根本就不爱学习”。
而健康的争吵,只会聚焦在“忘记写作业”这个具体问题上,讨论如何解决,而不是否定孩子的人格。
第三,允许对方表达,不中途打断。
很多父母在争吵时,急于说服孩子,或者急于反驳孩子的观点,常常打断孩子的话。
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,从而不愿意再表达真实的想法。
健康的争吵,需要双方都有表达的机会,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,即使不认同,也要听完再回应。
第四,明确表达需求,而非发泄情绪。
争吵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,而是解决问题。
所以在争吵时,要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是什么。
比如,不说“你别再烦我了”,而说“我现在需要安静地处理工作,希望你能给我半小时的时间”;
不说“你能不能懂事一点”,而说“我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,这样晚上我们才有更多时间一起玩”。
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亲子沟通中,你会发现,冲突不再是伤害关系的利刃,而是增进理解的桥梁。
比如,孩子想看动画片,而你希望他先写作业,传统的沟通可能是:“不许看了,赶紧写作业去!”
孩子反驳:“我就想看一会儿!”
你更生气: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!再看我就把电视关了!”
孩子哭闹,矛盾升级。
而健康的争吵方式是:你说“宝贝,我知道你很想看动画片,但是现在已经到了写作业的时间(聚焦具体问题)”。
“如果你现在看动画片,晚上就会没时间写作业,我会感到很焦虑(我陈述)。”
“我希望你能先写作业,写完作业后,我们可以一起看20分钟动画片(明确需求)。”
孩子可能会说:“可是我现在特别想看,刚看到精彩的地方。”
你耐心倾听,然后回应:“我理解你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的心情(共情),那我们能不能商量一下,先写30分钟作业,然后看10分钟动画片,看完再把剩下的作业写完?(寻求解决方案)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