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培育深刻的情感联结

这样的沟通,没有指责,没有压制,而是在表达感受、倾听需求的基础上,共同寻找解决方案。

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、被理解,也会更愿意配合父母。

菲利帕强调,健康的争吵不仅不会伤害亲子关系,还能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冲突。

在争吵中,孩子会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,如何协商解决问题,这些能力,会让他受益终身。

所以,不必害怕亲子冲突,当冲突发生时,不妨用健康的方式去面对,让冲突成为亲子关系成长的契机。

3. 摒弃评判性标签

“你真是个胆小鬼,这点小事都不敢尝试”

小主,

“你太懒了,从来都不主动帮忙做家务”

“你就是个调皮蛋,总是惹麻烦”

这些评判性的标签,在亲子沟通中并不少见。

很多父母随口说出的这些话,却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。

菲利帕在书中明确指出,给孩子贴“好/坏”标签,是亲子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行为之一。

这些标签会像无形的枷锁,限制孩子的成长,阻碍真实的沟通,甚至会让孩子产生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,孩子会相信自己就是标签所描述的样子,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

比如,经常被贴上“胆小鬼”标签的孩子,会真的认为自己很胆小,从而不敢尝试新事物、不敢挑战自己;

经常被贴上“懒惰”标签的孩子,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懒,从而不愿意主动付出努力;

经常被贴上“调皮蛋”标签的孩子,会觉得自己的调皮是被认可的,甚至会故意惹麻烦来印证这个标签。

这些标签之所以具有破坏性,核心原因有三点:

第一,标签否定了孩子的个体性和发展性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都在不断成长变化。

一次不敢尝试,不代表孩子永远胆小;

一次忘记做家务,不代表孩子永远懒惰。

而标签将孩子的某个行为,上升为稳定的人格特质,否定了孩子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。

第二,标签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,关闭沟通的大门。

当孩子被贴上负面标签时,他会感到自己不被理解、不被尊重,从而产生抵触心理。

他可能会反驳“我才不是胆小鬼”,也可能会沉默不语,但内心已经不愿意再和父母沟通真实的想法。

第三,标签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。

孩子的自我认知,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评价。

如果父母总是用负面标签评价孩子,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些评价,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,从而产生自卑、低自尊的心理。

而要摒弃评判性标签,关键是转向“描述性肯定”和“具体反馈”。

菲利帕建议,父母在评价孩子时,要聚焦于孩子的具体行为、努力过程和表现,而不是给孩子贴上笼统的人格标签。

比如,不说“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”,而说“你这次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道题,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,非常棒”;

不说“你太勇敢了”,而说“你虽然有点害怕,但还是尝试了滑滑梯,妈妈为你感到骄傲”;

不说“你很懒”,而说“你今天没有主动做家务,妈妈希望你明天能帮忙擦一下桌子”。

描述性肯定的核心,是“具体、客观、聚焦过程”。

它不评价孩子的人格,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行为,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见、被认可。

这种评价方式,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,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,从而继续保持。

同样,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,也要给出具体的反馈,而不是贴标签。

比如,孩子打断别人说话,不说“你太没礼貌了”,而说“当别人还在说话的时候,我们应该等别人说完再发言,这样是对别人的尊重”;

孩子撒谎,不说“你是个骗子”,而说“你刚才说的不是实话,撒谎会让别人不再信任你,妈妈希望你能告诉我真实的情况”。

具体的反馈,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哪里不对,为什么不对,以及应该怎么做,而不是陷入被否定的负面情绪中。

这样的沟通,更容易让孩子接受,也更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。

菲利帕强调,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肯定。

摒弃评判性标签,用描述性肯定和具体反馈与孩子沟通,不仅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,还能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、真实,为深刻的情感联结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