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章 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在日常中实现代际超越

不必追求完美,只要你能在每次互动中多一份觉察,多一份反思,就已经在打破代际循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
2. 将孩子视为独立的“人”

很多父母在育儿中会陷入一个误区:将孩子视为自己的“附属品”,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,应该听从自己的安排。

他们会不自觉地控制孩子的一切,从兴趣班的选择,到交友的对象,再到未来的职业规划。

但菲利帕在书中强调,育儿不是塑造一个“符合父母期望的产品”,而是与一个独立的、发展中的“人”建立关系。

将孩子视为独立的“人”,意味着尊重他的个体性、尊重他的节奏、尊重他的感受和需求。

这是打破代际循环的重要实践路径,也是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。

首先,尊重孩子的个体性。
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、兴趣和天赋,没有所谓的“标准童年”,也没有所谓的“完美孩子”。

有的孩子活泼好动,有的孩子安静内向;

有的孩子擅长运动,有的孩子擅长绘画;

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强,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。

父母要做的,是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,接纳他的与众不同,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、改造他。

比如,你的孩子可能不喜欢弹钢琴,却喜欢画画;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可能不擅长数学,却对历史充满兴趣。

不要强迫他去弹钢琴、去补数学,而是支持他的兴趣爱好,鼓励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。

尊重孩子的个体性,就是让孩子知道:“你不需要变成别人,你本身就很有价值。”

其次,尊重孩子的节奏。

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不同,有的孩子发育得早,有的孩子发育得晚;

有的孩子学习东西快,有的孩子学习东西慢。

父母要做的,是耐心等待,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而不是急于求成,催促孩子“快点长大”“快点进步”。

比如,孩子学说话晚,不要着急地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,不要批评他“怎么这么笨”;

孩子学骑车慢,不要不耐烦地催促他“快点,你怎么这么胆小”。

尊重孩子的节奏,就是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,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信任,让他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成长。

最后,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。

孩子虽然年纪小,但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这些感受和需求是真实且重要的。

父母要做的,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,理解他的感受,满足他合理的需求,而不是忽视他、否定他。

比如,孩子不想上兴趣班,不要立刻批评他“你怎么这么没毅力”,而是问问他“为什么不想上?是觉得不好玩,还是觉得太难了?”;

孩子想要某个玩具,不要立刻拒绝他“不行,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”,而是问问他“你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?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”。

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,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、被理解,从而建立起强大的自我价值感。

将孩子视为独立的“人”,还意味着采用“合作式管教”,而非“控制式管教”。

在设定规则和做出决定时,不要单方面下达指令,而是与孩子协商,考虑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。

比如,制定家庭规则时,可以问问孩子“你觉得我们家应该有哪些规则?”;

安排周末活动时,可以问问孩子“你周末想去哪里玩?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