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师逵开口道,“从西安出发去京城赶考,是卑职送出城的。布政司衙门,按察司衙门,还给出了盘缠!”
“哎,竟然有卫所子弟,我都不知道,是我失职!”
李景隆拍拍自己的脑袋,“早知道,我就跟京城那边说一声,关照一二!”
“您现在说也不晚!”
师逵忽然笑道,“咱们陕西的学子,如今是正义汹汹!许多学子还有大儒,正在私下串联,要给京师上书呢!”
“这可使不得!”
李景隆正色道,“这不是胁众闹事吗?”说着,他忽然一笑,指着对方,“好哇,我说你怎么突然来找我呢,原来是在这等着我!”
师逵起身,行礼道,“下官等人微言轻,但是公爷您是皇明贵胄,天子近臣。陕西于您也是半个乡梓,您不帮陕西说话,谁帮?”说着,他冷哼道,“指望李布政?人家也是江南人!”
“过了,这话过了!”
李景隆又是摆手,脸色为难,“可我一介武夫....”
“天下事何分文武?”
师逵正色道,“公爷您爱护乡梓子弟,又何分文武?再说,也不是咱们陕西没中!您淮西老家,也一个没取呀!京师之中,陕西出身的御史门,已是联名上奏了!”
“您不帮家乡说话?不帮着家乡人?”
“呃....将军是吧?将我的军!”
李景隆满脸无奈,而后脸色凝重,似乎是犹豫不决。
这事是有风险的,他一个武官掺和进这样的事当中,势必会被文官集体仇视,尤其是江南文官。
但收益也是巨大的,因为他知晓以老朱的脾性,此次会试成绩定然全部作废,而且再次录取的,也定然是北方人多。
这压根就不是学子们真才实学的问题,而是作为皇帝要考量的问题。此次会试的结果若是认可了,那么带来的就是大明帝国的南北割裂。顺着老朱这种考量,为北方学子发声,则可以给李景隆带来巨大的声望。
声望这个东西,看不见摸不着,吃不了穿不了,但在某些时候,却是比十万大军还好用!
“九达说的对!”
李景隆思考片刻,笑道,“事关正义,某如何能置身事外?”说着,他提起笔来,“不过,某可不只是为陕西学子发声,而是为所有的北方学子发声!”
“公爷高义!”师逵郑重拱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