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年时,我们的空军是具有优势的,且能够形成有力的威慑。
不然,阿三也不会不动用空军。
但在后面的许多年里,阿三空军不论是数量还是技术,都全面领先我们。
这种差距不是忽然间发生的,从六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。
65年,阿三从毛子引进了米格-21全天候型战斗机,并在一年后具备了自行组装和生产的能力。
同一时间里,我们对米格-21昼间型的试制才刚刚开始。
在随后的十多年里,阿三对米格-21进行了多次技术升级,截止于80年,已经服役超过两百五十架。
而我们,主力机型仍然是歼-6。
到这可能需要科普一下……
歼-6的原型是米格-19,毛子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。57年通过技术转让协议,我们得到了昼间型19S和全天候型19P的生产许可,并由沈飞于58年开始仿制。
米格-19
歼-6
后面不是迈大步瞎扯淡嘛,质量很不稳定,直到62年严格按照米格-19C昼间型图纸重新试制,才在63年成功定型为歼- 6丙。
后面就没有甲和乙了,统称为歼-6。
时间往回倒,61年我们从毛子那引进第二代超音速战机米格-21F-13(昼间型)样机和技术资料。
过程中关系恶化,没拿到完整的图纸。我们通过对样机的测绘进行仿制,型号定名歼-7,于66年首飞。
米格-21
歼-7
截止于69年,沈飞试制了23架。还没完成工艺定型呢,出于战备考虑,歼-7的生产从沈飞转至成、贵的三线工厂。
成飞和贵飞作为新厂,需从零建立钛合金加工、整体壁板化学铣切等特种工艺,导致生产进度严重滞后,还有一大堆等待解决的问题……
歼-7I装备的涡喷-7发动机,存在严重设计问题。
Ⅰ级压气机叶片易颤振折断、后中介轴承频繁抱轴停车、加力调节片常卡死。
71年空军接收的首批34架,发动机壁温控问题,导致寿命仅50小时。
还有座舱盖易爆裂、后机翼油箱隐患突出等致命问题。
最致命的是,弹射救生系统有缺陷,导致4名飞行员牺牲、1名高位截瘫。
即便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飞机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。
只能装备1门30毫米航炮和2枚霹雳-2导弹,火力严重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