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第二代高超音速战斗机,雷达测距仪探测距离才10公里,还没有夜间作战能力,被称为跑得快的近视眼。
最大的优势是拥有高空作战能力,但受限于发动机性能,高空留空时间只有一分半到三分钟,鸡肋的很。
同样是发动机性能不行,低空最大表速和爬升率还不如歼- 6……
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路解决下来,从70年一直拖延到75年才定型了歼-7I。虽改进了火力和发动机,但最大过载仍然只能达到7g,且稳定性不足导致瞄准困难。
而歼- 6的涡喷-6发动机,通过多年改进,寿命从早期的100小时提升至500小时,可靠性显着优于涡喷-7。
歼-7I性能不行就算了,还贵。
歼-6每架80万,歼-7I高达200万。
维护与训练,歼-6的结构简单便于维护,每小时飞行成本大概一万二。歼-7航电复杂,维护工时是歼-6的三倍,飞行成本每小时两万八。
歼-6的操作培训周期只需要3个月,歼-7需要6个月。
基于以上种种原因,我们虽然有了第二代超音速战机,但主力机型依旧是歼-6……
续上前面的。
71年,空6师的四架歼-6首次进驻高海拔的贡嘎机场。
虽然这是一次重大突破,但完全无法改变代差和数量双劣的局面。
整个70年代,阿三换装新式战机的节奏加快,又先后引进了米23对空型和对地型。
其中米23对地型,拥有强大的突防能力,攻击半径能够覆盖整个高原。
而我们这边,歼-6作为第一代超音速战机,综合性能本就严重落后,还不适合高原作战。机压气机效率大幅下降,推力衰减百分之三十。
歼-7……不提也罢。
当年为应对U-2 高空侦察机的威胁,启动了歼-8研制项目。虽然69年就首飞成功,但发动机采用是涡喷-7改进型,且配套雷达和电子设备进度滞后。79才结束试飞,今年年初日间作战型才刚刚完成定型。
歼-8
即便歼-8研立即大规模列装,依旧不能改变我们在高原地区的劣势。
飞机性能不足只是一方面,过去十年间飞行员的训练体系被严重削弱,培养出现断层,训练小时数大大低于阿三。
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,优秀飞行员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关键飞行员还不能长期在高原驻留,会出现反应迟钝,作战效能低下的问题。
小主,
各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,我们的空军除地理优势赋予的雷达保障外,已经事实上被全方位压制。
时代发展到今天,飞机早已不是当年靠着肉眼和拍照侦查,再就是扔点炸弹和俯冲扫射的初级状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