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耳:字聃,世称“老子”,出生于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)。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(掌管国家藏书的官员),得以博览群书,洞悉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。
相传,老子晚年见周王朝日渐衰落,便骑青牛西出函谷关。函谷关令尹喜早闻老子大名,见紫气东来,知有圣人将至,便恳请老子留下着作。老子遂在函谷关写下《道德经》,共5000余字,后飘然而去,不知所踪。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哲学着作,核心思想是“道”与“无为而治”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阐述了宇宙的起源;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;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理念。这部着作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、政治、文化,还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,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。
李广:出身于陇西李氏,其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。李广自幼习武,擅长骑射,青年时期便投身军旅,抗击匈奴。他一生历经汉文帝、汉景帝、汉武帝三朝,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,屡立战功,被匈奴人称为“飞将军”。
公元前129年,李广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,因寡不敌众被俘。匈奴人将他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,李广假装死去,趁匈奴人不备,突然跃起夺马而逃,成功脱险。回到汉朝后,汉武帝虽因他兵败而将其贬为庶人,但仍赏识他的勇猛,不久后再次起用他。
公元前119年,汉武帝派卫青、霍去病率军大规模出击匈奴,李广主动请缨,担任前将军。但卫青因汉武帝暗中嘱咐“李广年老,运气不佳”,故意让他率军绕远路。李广率军在沙漠中迷路,未能按时与主力会合,导致匈奴单于逃脱。战后,卫青派人追查迷路原因,李广不愿受刀笔吏的侮辱,叹息道:“我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,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,却因迷路而误事,这难道是天意吗?”遂拔刀自刎。
李世民: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,自幼聪慧过人,擅长骑射,胸怀大志。隋末天下大乱,李世民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,随后率军南征北战,先后击败薛仁杲、刘武周、窦建德、王世充等割据势力,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。
公元626年,李世民因与太子李建成、齐王李元吉矛盾激化,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,随后被立为太子。两个月后,李渊禅位于李世民,次年改元“贞观”。登基后的李世民,以“亡隋为鉴”,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“贞观之治”。
他的治国智慧,首先体现在“纳谏”上。大臣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,曾先后向李世民进谏200余次,甚至多次当面反驳他的决策。一次,李世民因魏徵顶撞而怒火中烧,回宫后对长孙皇后说“朕要杀了这个乡巴佬”,皇后以“君主英明,臣子才敢直言”为由劝谏,李世民幡然醒悟,更加重用魏徵。魏徵去世后,李世民叹道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魏徵没,朕亡一镜矣!”
在民生上,李世民推行“轻徭薄赋”“休养生息”的政策,下令减免赋税、释放奴婢、鼓励垦荒,还亲自带领群臣耕种“籍田”,以示对农业的重视。短短数年,唐朝人口从隋末的不足300万户,增长到贞观末年的400余万户,粮食储备充足,百姓安居乐业。
在民族关系上,他摒弃“华夷之辨”的偏见,采取“怀柔”政策。东突厥灭亡后,他将突厥贵族迁居长安,授予官职;西域诸国尊称他为“天可汗”,愿意接受唐朝的管辖。他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,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,奠定了唐朝“万国来朝”的盛世格局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此外,李世民还完善科举制度,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,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;修订《唐律疏议》,简化法律条文,强调“德主刑辅”,成为后世封建法典的典范。他在位23年,唐朝政治清明、经济繁荣、文化昌盛、国力强盛,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。
李白: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出生于碎叶城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,唐代属安西都护府),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)。他自幼天赋异禀,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,十五岁开始漫游蜀中,写下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”的诗句,展现出过人的诗才。
25岁时,李白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。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地区,登庐山、游洞庭、泛西湖,写下无数名篇。在安陆(今湖北安陆),他娶了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,却不愿靠岳父的关系入仕,而是希望以诗才打动权贵。
42岁那年,李白的诗作传入长安,经贺知章推荐,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“供奉翰林”,负责为宫廷撰写诗文。一次,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,命李白作新词。李白当时已醉酒,却挥笔而就《清平调》三首,其中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一句,将杨贵妃的美貌写得淋漓尽致,唐玄宗龙颜大悦。
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,终究与官场格格不入。他曾让高力士(唐玄宗宠信的宦官)为自己脱靴,让杨贵妃为自己研墨,得罪了朝中权贵。一次,唐玄宗让他写文章,他却借酒装疯,说“臣是酒中仙,醉后才能成文”,唐玄宗虽欣赏他的才华,却也渐渐疏远他。最终,李白主动请辞,离开长安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白因投靠永王李璘,被卷入皇室内部斗争,获罪流放夜郎(今贵州桐梓)。途中行至白帝城时,朝廷大赦天下,李白欣喜若狂,写下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将重获自由的喜悦表现得酣畅淋漓。
晚年的李白漂泊江南,生活困顿,却仍不改豪放本色。61岁时,他听闻李光弼率军讨伐叛军,不顾年老体弱,前往从军,途中因病返回,次年在当涂(今安徽当涂)病逝,临终前还写下《临终歌》,感叹“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”,以大鹏自比,尽显一生的孤傲与豪情。
李白的诗歌,风格豪放飘逸、意境雄浑壮阔,既有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磅礴气势,也有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的浪漫情怀;既有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的傲骨,也有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的柔情。他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,收录于《李太白集》,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,被后人尊为“诗仙”。
李清照:号易安居士,出生于济南章丘(今山东章丘)的书香世家。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着名学者,官至礼部员外郎,与苏轼、黄庭坚等文人交往密切;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,擅长文学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李清照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,少女时期就写下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。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”的词作,活泼灵动,广为流传。
18岁时,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。赵明诚是着名的金石学家,两人志同道合,婚后生活十分幸福。他们共同收集金石书画,一起校勘古籍、鉴赏文物,还经常在饭后“赌书泼茶”——李清照说出某句话出自某本书的某一页,赵明诚若猜对,便举杯饮茶,若猜错,则泼茶相戏,成为后世文人羡慕的“神仙眷侣”。这段时期,李清照的词作多写闺中生活与夫妻情深,风格清新明快,如《一剪梅》中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,将相思之情写得细腻动人。
靖康之变(1127年)后,金兵南下,北宋灭亡,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渡。途中,他们珍藏的金石书画大多毁于战火,赵明诚也因战乱忧劳成疾,于1129年病逝。丈夫的离世、国破家亡的悲痛,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,也让她的词作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。
晚年的李清照漂泊于杭州、金华等地,生活孤苦无依。她将对丈夫的思念、对故国的眷恋、对乱世的悲叹,都融入词作中,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。《声声慢》中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,开篇十四个叠字,道尽了孤独与凄凉;《永遇乐·落日熔金》中“中州盛日,闺门多暇,记得偏重三五。铺翠冠儿,捻金雪柳,簇带争济楚。如今憔悴,风鬟霜鬓,怕见夜间出去”,通过今昔对比,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。
除了词作,李清照在文学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。她撰写的《词论》,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词学论文,提出“词别是一家”的观点,强调词与诗的区别,对后世词学发展影响深远。此外,她还协助赵明诚完成了《金石录》,这部着作收录了他们收集的金石文物,是研究宋代金石学的重要文献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李时珍:字东璧,号濒湖山人,出生于蕲州(今湖北蕲春)的医学世家。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,父亲李言闻尤其擅长儿科和外科。李时珍自幼受家庭熏陶,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但父亲希望他考取功名,于是他被迫参加科举,14岁时考中秀才,后三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,便下定决心弃儒从医,专心研究医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