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百家姓·李

从医后,李时珍医术日益精湛,很快便声名远扬。他不仅擅长治疗疑难杂症,还注重对药物的研究。当时流传的药物学着作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经集注》等,虽然内容丰富,但存在许多错误——有的药物名称混乱,有的药物功效记载不准确,有的甚至将有毒的药物当作无毒的药物记载,导致许多医生用药失误,危害患者生命。

为了纠正这些错误,给后人留下一部准确、完整的药物学着作,李时珍决定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。从35岁开始,他踏上了漫长的“采药之旅”:他走遍了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,亲自采集药物标本,向农民、樵夫、药农、猎人请教药物的生长习性和功效。为了了解曼陀罗花的毒性,他亲自尝试,发现“曼陀罗花酿酒饮之,令人笑舞不已”,并记录下其麻醉作用;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“石龙子”(蜥蜴),他仔细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,最终明确了它们的药用差异。

在采药的同时,李时珍还大量阅读古今医学典籍,从《黄帝内经》到《千金方》,从《水经注》到《齐民要术》,共参考了800多部着作,对其中的药物记载进行考证、补充和修正。他还注重收集民间偏方、验方,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有效药物纳入书中。

编纂过程中,李时珍遇到了无数困难:资金短缺、资料匮乏、家人担忧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。他的儿子李建元、孙子李树本也加入进来,帮助他抄写、绘图、整理资料。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,直到李时珍61岁时,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《本草纲目》终于完成。

《本草纲目》共52卷,收录药物1892种,其中新增药物374种;附药图1109幅;记载方剂首。全书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部、60类,分类科学,条理清晰,不仅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错误,还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,被誉为“东方药物巨典”。

《本草纲目》完成后,因篇幅宏大、印刷成本高,迟迟未能出版。直到李时珍去世后第三年(1596年),在他的儿子李建元的努力下,这部着作才在南京正式出版,随后迅速传遍全国,并被翻译成日、英、法、德等多种语言,流传到世界各地,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李自成:原名李鸿基,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农民家庭。幼年时,他曾为地主牧羊,后在驿站当驿卒,因明朝裁撤驿站而失业,生活陷入困境。当时的明朝,朝政腐败,宦官专权,土地兼并严重,加上陕西、河南等地连年旱灾、蝗灾,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,社会矛盾空前激化。

1629年,李自成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因作战勇猛、有勇有谋,很快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。1636年,高迎祥在战斗中牺牲,李自成被起义军将士推举为“闯王”,成为起义军的领袖。他提出“均田免赋”的口号,主张“贵贱均田”“五年不征”,还下令严禁起义军抢掠百姓,规定“杀一人如杀我父,淫一女如淫我母”,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。

百姓们纷纷传唱“杀牛羊,备酒浆,开了城门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,争相加入起义军,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壮大。1640年,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,攻破洛阳,杀死福王朱常洵(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),将福王府中的粮食和财物分给百姓,起义军人数增至百万。1643年,李自成在襄阳建立“大顺”政权,随后率军北上,攻克西安,改西安为西京,正式称帝,国号“大顺”。

1644年,李自成率军东渡黄河,攻克太原、大同,直逼北京。3月19日,起义军攻破北京,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(今北京景山)自缢,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灭亡。李自成进入北京后,下令安抚百姓,稳定秩序,并派人招降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。

然而,起义军进入北京后,部分将领开始贪图享乐,纵容士兵抢掠百姓、勒索官员,失去了民心。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掳走,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转而投降清朝,引清军入关。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迎战,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,起义军大败,被迫退出北京。

此后,李自成率军转战陕西、湖北等地,屡战屡败。1645年,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考察地形时,被当地村民误认为是土匪,惨遭杀害,年仅39岁。李自成死后,大顺军余部继续抗清,但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。

小主,

李光地:字晋卿,号厚庵,出生于福建安溪的一个书香世家。他自幼聪慧,5岁入私塾,13岁能背诵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20岁考中举人,28岁(1670年)考中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。
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吴三桂、尚可喜、耿精忠发动“三藩之乱”,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,派人胁迫李光地投降。李光地坚决拒绝,暗中写下《蜡丸疏》,藏在蜡丸中,派人秘密送往北京,向康熙帝详细汇报了福建的军情,并提出平定三藩的策略。康熙帝收到《蜡丸疏》后,对李光地的忠诚和谋略十分赞赏,下令嘉奖,并根据他的建议调整了平叛部署。

此后,李光地因功被提拔为侍读学士,后又历任内阁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、兵部尚书、吏部尚书等职。

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康熙帝决定收复台湾,李光地推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,主持收复台湾事宜。他还为施琅提供了大量的军饷和物资支持,协助施琅制定作战计划。最终,施琅率军击败台湾郑氏政权,收复台湾,李光地因功被封为“太子太保”。

清代初年,黄河、淮河经常泛滥,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。李光地奉命治理河患,他亲自前往黄河、淮河沿岸考察,提出“疏浚河道、加固堤坝、分流减水”的治理方案,并亲自监督施工。经过数年努力,黄河、淮河的水患得到有效控制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

李光地重视教育,他在福建、直隶等地兴办书院,聘请着名学者讲学,还主编了《朱子全书》《性理精义》等儒学典籍,推广程朱理学,对清代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李光地还是一位着名的学者。他精通儒学、史学、音韵学、天文学等,着有《榕村全集》《榕村语录》等着作,其学术思想对清代的学术发展影响深远。康熙帝对李光地十分信任和敬重,曾说“李光地学问渊博,品行端方,朕知之最久,信任最深”,并将他列为“汉臣第一”。

李大钊:字守常,出生于河北乐亭的一个农民家庭。幼年时,父母双亡,由祖父抚养长大。他自幼勤奋好学,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,1913年赴日本留学,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,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。

1916年,李大钊回国,先后担任《新青年》杂志编辑、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。当时的中国,正处于军阀混战、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,新文化运动兴起,李大钊积极投身其中,写下《青春》《庶民的胜利》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》等文章,宣传民主与科学,批判封建文化,呼吁青年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”。

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李大钊作为主要领导者之一,亲自走上街头,组织学生游行示威,还写下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一文,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、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,成为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。他还积极联络各地的进步青年,组织成立了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”“共产主义小组”等革命团体,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。

19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,李大钊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,负责北方地区的党组织工作。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,1924年,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,确立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的三大政策,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在革命斗争中,李大钊始终坚守信仰,不畏艰险。1927年4月6日,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,派兵闯入苏联驻华大使馆,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名革命志士。在狱中,李大钊遭受了严刑拷打,但他始终坚贞不屈,拒绝透露任何革命秘密。4月28日,李大钊被张作霖下令处决,年仅38岁。临刑前,他慷慨陈词:“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,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!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,如同红花的种子,撒遍各地!我深信,共产主义在世界、在中国,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!”

李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姓氏之一,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。从皋陶后裔利贞“食李得姓”,到李耳着《道德经》开启道家思想;从李世民开创“贞观之治”,到李白以诗笔写尽盛唐风华;从李时珍编纂《本草纲目》济世救人,到李大钊为革命信仰献身——李姓的千年历史,是一部与华夏文明同频共振的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