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2章 未央宫夜话

“玄德公……忠心王事,确是合适人选。”刘协斟酌着词句,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舌尖权衡过,“有他出面剿匪安民,必能彰显朝廷威德,抚慰地方。”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,甚至带上一丝赞许。

吕布看着少年天子那强作镇定、却连指尖微微颤抖都难以完全掩饰的样子,心中了然。他轻轻摇头,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直白,仿佛要亲手撕碎对方最后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:“陛下,恕臣直言。刘备此去,打着汉室宗亲、皇叔的旗号,借着奉诏剿匪之名,手握兵权,远离长安……恐怕,如蛟龙入海,不会再轻易回返了。”

刘协的手指猛地蜷缩了一下,紧紧捏住了衣角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
“他会在那边收拢流民,招降纳叛,结交地方豪强,不断壮大自身。”吕布继续说道,如同在陈述一个早已看透的、冰冷无情的既定事实,“他会成为一方不容小觑的势力,或许未来还会与曹操争夺兖豫,与袁绍摩擦,甚至……与臣产生冲突。但他所做的一切,首要目的,是为了他自己,为了他刘玄德的野心和生存空间。‘兴复汉室’这面旗帜,好用,能聚拢人心,但他绝不会甘心只做一面被高高挂起、任人观摩的旗帜。”

小主,

这话如同冰冷的匕首,精准而残忍地剖开了那层温情脉脉的、由血缘和口号编织而成的面纱。刘协的脸色微微发白,呼吸都滞涩了几分。他何尝不知?只是内心深处,总还存着一丝源自血脉和绝望的幻想,希望这乱世中,能有一个同姓之人,是真心为了汉室江山。

吕布不等他消化这刺骨的寒意,语气转冷,提到了另一方的动向:“再说那荆州刘表。朝廷令他自宛城北上策应,他倒是派了文聘,领两万兵马列于边境。可结果呢?兵马出动,却如石沉大海,未见其有一兵一卒真正北进威胁袁绍。这与其说是出兵策应,不如说是一场给朝廷看的‘武装游行’。其首鼠两端,只想置身事外、坐观成败的心思,已是昭然若揭。”

他看着刘协那双逐渐失去神采的眼睛,声音沉稳而有力,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打在年轻帝王的心上:“陛下,您看到了吗?刘备,是借您的名号,行自家扩张之事。刘表,是拿着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,首要保全自身基业。袁绍、曹操、孙策乃至西凉韩遂、马腾,哪一个不是如此?这天下诸侯,有几人真正将陛下您的旨意,将汉室的威严与利益放在心里,置于自身之上?他们尊奉的,不过是他们自身的权位与地盘!”

这番话,比之前的更加刺耳,更加血淋淋,将乱世最残酷的生存法则赤裸裸地展现在刘协面前。刘协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,不是因为愤怒,而是因为一种深切的、几乎要将他吞噬的无力感和幻灭感。他想起吕布刚入长安时的景象,残破倾颓的宫室,面有菜色、易子而食的百姓,混乱不堪、纲纪扫地的朝堂。是吕布,以强硬的姿态,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灭了李傕、郭汜等巨患,迅速稳定了秩序,虽然大权在握,行事专断,但也确实开始了长安的重建,恢复了基本的民生,甚至将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归还于他。与其他那些口惠而实不至、甚至觊觎皇位的诸侯相比,吕布至少维持了朝廷的表面尊严与运转,给了他这个天子应有的物质待遇和有限的自由,让他不必再担惊受怕,颠沛流离。

难道……在这纲常沦丧、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,一个能维持住基本秩序、能提供相对安稳环境、哪怕手段强硬、名声不佳的权臣,竟比那些口口声声忠君爱国、却各行其是、视皇命如无物的诸侯,更……可靠一些吗?这个念头让刘协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羞耻,却又无法遏制地在他心中滋生、蔓延。

他看着吕布,这个被世人称为“三姓家奴”、勇武盖世却也背负无数骂名的男人。在他身上,刘协感受到的是一种赤裸裸的、不加掩饰的权力和现实,没有虚伪的道德装饰,也没有空泛的理想承诺。吕布控制着他,监视着他,限制着他的权力,但也保护着他,至少目前,给了他一个相对安稳的、“皇帝”该有的日子过。

“……朕,知道了。”良久,刘协才艰涩地吐出几个字,声音沙哑干涸,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。他仿佛一瞬间被抽走了支撑的脊梁,肩膀微微塌了下去,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种巨大的疲惫和认命之中。“温候……辛苦了。若无他事,便……退下吧。朕,乏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