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的好,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。
家大业大,富则多事。
虽说杨正现在只是手底下管着几千人,坐拥三镇的大帅,算不上多么强大的诸侯。
这才几天时间,可能族亲们都没反应过来身份转变,就突然被杨正安排人盯着管着,多少会有点不近人情。
可要想享受身份带来的好处,就得做好思想准备,接受人家的要求。
不然,还是趁早放弃这个机会。
话说回来,杨正此时要严管族亲,也是为了提前去除一些意志不坚定、自私自利之人。
防患于未然,给这些人提个醒,省得以后有人放飞自我,弄得杨正还要顾前顾后,不能大义凛然举刀。
现在时间还早,天都没黑,待在家里的杨正实在是坐不住了,无奈之下带着老爷子三人走出家门逛逛。
走着走着,就来到隔壁不远处,一座三进大宅院。
大院门口上,挂着护民军学堂三个大字。
一行人互相对视几眼后,笑了笑走了进去。
走进院内,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,若是仔细听,还可以听到是在默背九九乘法表。
这座宅院,大大小小二十多间房屋都坐满了人,小到五六岁,大到二三十岁。
这些学生,有从各县招募的文人,也有护民军战士们家属。
而教书先生,则是杨正教导多年,懂改良版数理化生地知识的弟弟杨雨、堂弟杨文,表弟高云风等六人担任。
虽说这六位教书先生年纪都不大,才十几岁,学问水平也只相当于杨正前世初中生。
可放在如今十八世纪初,论对自然科学知识领悟,放眼世界,六人绝对可以排进百名。
这差,也只是差在了缺少实践经验。
但对于此时创业初期,也够了,够培养一批批拥有数理化生地知识的新青年。
以此为基础,培养出成千上万名科学创新型文人,理工科学家,科学巨匠,技术工人等,带领华夏走向工业革命。
二十多间教室,授课分成了两个批次。
从来没有读过书,要经过启蒙教育的为一批,分为小班、中班,共二十五个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