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长安波谲

李世民看着侯君集详细的战报奏折,以及随附的、由李恪转呈的武研院《惊雷弩实战纪要》,久久不语。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,目光深邃,看不出是喜是怒。

良久,他才缓缓开口,对侍立一旁的房玄龄、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道:“高昌已平,西域门户大开,此乃社稷之福。君集用兵果断,将士用命,当赏。”

他的语气平稳,肯定了战功,随即话锋微转,拿起了那份《实战纪要》。“至于这惊雷弩……恪儿的这份纪要,倒是比捷报更让朕在意。扬长避短,精益求精,甚好。玄龄,你以为如何?”

房玄龄上前一步,恭声道:“陛下,吴王殿下不居功自傲,反能于大胜之中,冷静察查器械瑕疵,督促改进,此乃务实求真之心,于国于军,大有裨益。武研院之设,确有实效。”

长孙无忌眼帘低垂,接口道:“房相所言极是。吴王殿下心思缜密,勇于任事,实乃陛下之福,大唐之幸。只是……”他略作停顿,仿佛不经意般提及,“此等利器,威力过于骇人,一旦流传出去,恐生后患。其制造之法,需严加管控,非绝对忠心可靠之人,不可轻授。”

李世民点了点头,不置可否:“嗯,管控是要紧的。此战,恪儿献器有功,侯君集等将士用命,皆需封赏。至于具体章程,你们中书门下先拟个条陈上来。”

“臣等遵旨。”

吴王府,书房。

与外界的热闹相比,李恪这里显得异常平静。他正在听取沈括的汇报。

“王爷,捷报传开, ‘格物轩’名下所有商铺的货物,尤其是与文房、精工、新奇玩物相关的,几乎被抢购一空。长安百姓,如今对‘格物’二字,可谓推崇备至。”沈括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色,“不少勋贵、官员家都派人来问,能否订购一些武研院出产的……嗯,‘民用’之物,比如更耐用的马车轴承,或是更精巧的机关锁具。”

李恪微微一笑,这倒是意外之喜。武研院的技术下沉到民用领域,不仅能创造财富,更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观念,夯实他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