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权臣的阴影(公元前622年 夏)

“难道就任其嚣张不成?”孟明视怒道,王官之败是他心中之痛,渴望雪耻。

“非也。”繇余摇头,“彼扰我,我亦可扰彼。然,需避其锋芒,击其惰归。臣建议,可派精锐骑兵,绕过赵穿活动区域,深入晋国河东腹地,专袭其新建之‘猎骑’营寨、粮草囤积点。同时,可再遣使赴楚,陈明利害,请楚军加大南线压力,迫使晋国两线分兵!”

秦穆公采纳了繇余之策,命白乙丙再次率领精骑,灵活出击,与晋国“猎骑”在广袤的河西、河东之地展开了一场残酷的骑兵游击战。同时,赴楚使者带着秦穆公的亲笔信和厚礼,再次南下郢都。

郢都楚宫,令尹子文的处境愈发艰难。司马子玉联合一众对子文不满的贵族,不断攻讦其“养寇自重”、“丧师辱国”。淮水之战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,成了子玉攻击子文最有力的武器。

秦使的到来,更是给这复杂的局面添了一把火。子玉抓住机会,在朝会上慷慨陈词:“秦国与我乃唇齿之盟!今晋国内乱初定便西攻秦国,若秦国不支,则晋国下一个目标必是我楚国!令尹此前一味避战,致使吴国坐大,晋国嚣张!如今岂能再坐视秦国被削弱?臣请率一支偏师,北上伐郑,或直击晋国南境,以牵制晋军,呼应秦国!”

这番言论得到了不少主战派贵族的支持。楚王本就对子文不满,见子玉主动请战,意动不已。

子文岿然不动,待子玉说完,才缓缓出列,声音依旧沉稳:“司马之言,看似有理,实则冒进。晋国赵盾,非易与之辈,其西攻秦国是虚是实,尚未可知。若贸然北进,恐堕其彀中。吴国孙武、伍子胥虎视眈眈,我军主力若北调,东南防线空虚,彼若乘虚而入,又当如何?届时两面受敌,悔之晚矣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他转向楚王,恳切道:“老臣之策,依旧是稳固东南,静观其变。可增兵边境,加强戒备,但不可率先挑起大战。待晋秦相争,两败俱伤,或吴越有变,我再伺机而动,方为上策!”

楚王看着殿下争执不休的两位重臣,心中犹豫不决。子文的稳健让他觉得安全,但子玉的进取又符合他扩张的野心。最终,他采取了折中之策:“令尹与司马所言皆有道理。这样吧,子玉可率三万兵马,北上至叶邑(今河南叶县)一带,陈兵耀武,威慑晋郑,但不可主动攻击,视晋国反应再定行止。东南防务,仍由令尹统筹。”

这个决定,看似平衡,实则进一步削弱了子文的权威,赋予了子玉更大的自主权。楚国的战略,在内部斗争的拉扯下,陷入了首鼠两端的尴尬境地。

吴国梅里,吴王阖闾密切关注着晋秦楚的动向。孙武和伍子胥都认为,这是吴国休养生息、巩固内政、同时暗中布局的良机。

“晋国内耗,秦楚牵制,天下目光暂时远离东南。”孙武对阖闾分析道,“我军当利用此隙,全力发展水军,打造楼船,训练士卒。同时,可派遣使者,联络淮水流域那些受楚国压迫的小邦,如钟吾、舒鸠等,许以利益,使其成为我未来北伐之前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