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暂的欢聚与离别交织,时光如流水一去怎会回还?
谁说这离情别绪能用文字尽述?千言万语也非尺牍所能承载。
创作背景与故事
这首诗的诞生,源于一次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离别:
· 人物与事件:根据《文选》记载和后人考证,在南朝宋永初二年(公元421年)秋天,三位重要人物在江州湓口(今江西九江附近) 聚会:
· 王抚军:即王弘,时任抚军将军、江州刺史,是此次饯别宴会的东道主。
· 庾西阳:即庾登之,时任西阳太守,此次被朝廷征召回京(建康)。
· 谢瞻:时任豫章太守,在赴任途中经过此地,恰逢其会。
王弘为他们设宴送行,三人赋诗话别。谢瞻的这首诗,以及可能也在场的陶渊明所作的《于王抚军座送客》,都记录了这场离别。
· 历史视角:这次聚会和诗作,是南朝时期文人雅集与仕宦生涯流动性的一个缩影。文人出仕、迁转、集会、赋诗,是当时常见的文化现象。
作者谢瞻简介
了解谢瞻其人,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诗中的情感:
· 身世与才华:谢瞻(385-421),字宣远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他出身着名的陈郡谢氏家族,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同族后裔。六岁就能写文章,其《紫石英赞》、《果然诗》就已令当时才士惊叹。他的文辞华美,与族叔谢混、族弟谢灵运齐名,曾有一次在宴会中,王弘称赞他们三人为。
· 性格与命运:谢瞻生性谦退,不慕权势。其弟谢晦当时权倾朝野,宾客填巷,谢瞻见状非但不喜,反而惊骇地认为这不是家门之福,甚至用竹篱隔开门院,表示不忍见此。他屡次向高祖刘裕陈请,希望降低谢晦的官位以保家门平安。弟弟有时告诉他一些朝廷机密,他故意向亲友当作笑谈散播,以此来断绝谢晦再泄密。谢瞻一生都为此忧心忡忡,后来在豫章太守任上患病,不肯医治,希望早点离世,最终年仅三十五岁便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