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奡(ào)
· 身份:传说中的人物,夏代东夷族首领寒浞的儿子,又名“浇”。
· 事迹:以其惊世骇俗的勇力着称于史。最着名的记载见于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奡荡舟。” 意思是奡能在陆地上划船或推动船只。这并非指他真的在旱地航行,而是极言其力气之大,能够扛起或推动在常人看来只能在水中移动的舟船。他的结局是被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所杀。
2. 育(孟贲)
· 身份:战国时期的着名勇士,卫国人(一说齐国人)。
· 事迹:古籍(如《帝王世纪》)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:
· 斗兽:据说他能在水中不避蛟龙,在陆上不避犀虎。
· 示勇:他听说秦武王崇尚勇士,特地前去投奔。在途中争船,他怒目而视,呵斥对方,使得船上人尽数落入河中。
· 悲壮结局:他后来因与秦武王举鼎比赛(一说因别的事由),触怒秦王,被诛杀。孟贲因此成为“勇力”的代名词。
四、寓意解读
王充引用这两个人物,其寓意深刻:
1. 力量的层次性:王充承认筋骨之力的存在和价值,奡和孟贲代表了人类在体能上所能达到的巅峰。但他通过对比,意在说明世界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力量。匹夫之勇固然可贵,但治国安邦的智慧、着书立说的思想,是更为宏大和持久的力量。
2. “效力”的关键在于“用”:力量再大,也需要有施展的平台和正确的方向。奡虽有力,却用于作乱,终致灭亡;孟贲虽勇,却因逞强好斗而丧命。这暗示,力量必须与智慧结合,服务于正确的目标,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。这正是“效力”篇名的深意——如何让力量有效地发挥出来。
3. 王充的价值观:作为一位思想家,王充在为自己的群体(知识分子)发声。他力图证明,文人并非弱者,他们手中掌握的“文力”和“智力”,是推动社会进步、阐明世间真理的根本性力量。
五、结合现实论述
“奡、育,古之多力者”这一论断,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我们对“力量”与“价值”的深入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