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结合现实论述
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,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论述:
1. 对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启示:
在“速成”、“网红”、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许多人渴望一夜成名、快速成功。然而,荀子的观点如同一剂清醒剂。
· “通于物”是核心竞争力:无论是在技术、艺术、管理还是任何领域,能够沉下心来,成为精通本行业规律(“物”)的专家,才能建立无法被轻易替代的竞争壁垒。例如,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需要通晓算法和系统(物),一个杰出的医生需要精通病理和药理(物)。
· “功名不白”是客观规律:靠炒作、包装或运气得来的名声,往往是昙花一现,因为其背后没有“通于物”的支撑。一旦泡沫破裂,所谓的“功名”便会迅速消散。真正的成功者,如袁隆平、屠呦呦,他们的功名正是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“通于”各自领域的“物”的基础之上。
2. 对组织与管理的启示:
· 人才选拔:一个明智的组织在选拔人才时,不应只看其现有的头衔和名声(功名),更要考察其是否真正“通于物”——即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厚知识和能力。
· 企业文化建设:企业应鼓励“通于物”的工匠精神和专业主义,而不是鼓励浮夸和急功近利。只有整个组织尊重规律、钻研业务,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。
3. 对社会风气的反思:
当社会过分追捧表面的“功名”,而忽视背后“通于物”的艰苦过程时,容易催生浮躁和投机取巧的风气。荀子的思想提醒我们,作为一个社会,应当建立一种尊重知识、崇尚实学、奖励创造的价值导向。教育的目的,也应该是引导人“通于物”,而非仅仅获取一纸文凭(一种形式的“功名”)。
结论:
“不通于物而功名不白”穿越两千余年,依然振聋发聩。它告诉我们,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从未改变:厚积才能薄发,实至方能名归。在充满诱惑与捷径的今天,回归这一朴素的真理,沉潜内心,格物致知,或许是个人和社会获得真正、持久成功的唯一正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