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平的呼声最终传到了唐玄宗耳中。玄宗为了平息众怒,亲自在勤政楼为所有及第的进士举行了一场复试。
这场复试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:
· 原本“高中状元”的张奭,手持试卷一整天,竟一字未写,交了一份彻头彻尾的白卷。
· 参加复试的上百人中,及格者十无一二,可见原榜水分之大。
4. 结局与影响
唐玄宗勃大怒。结果:
· 主犯被贬:苗晋卿和宋遥被革除京官职务,贬往偏远地区任职。
· 身败名裂:张奭“曳白”的丑闻传遍天下,成了千古笑柄。其父张倚也因此被贬,颜面扫地。
· 成语流传:“曳白”从此成为一个固定成语,专指在考试中交白卷的行为。
三、着作与人物介绍
1. 《旧唐书》介绍
· 性质:后晋刘昫等人编撰,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,与《新唐书》并列为研究唐代的最核心正史。
· 价值:因其编纂年代离唐亡不远,保留了大量原始史料(如诏令、奏疏),叙事更为质朴详实。
· 苗晋卿传:本传记载了这位宰相起伏的一生,“曳白”事件是其仕途中一个重大的污点。
2. 核心人物介绍
· 苗晋卿:本案主犯。他并非无能之辈,早年以进士出身,为人谨慎,在安史之乱后还曾担任过宰相。但“曳白”事件充分暴露了他作为吏部长官徇私舞弊、败坏科举的严重问题。
· 张奭:本案的中心人物,一个典型的官二代。他本身才学平平,凭借父亲权势欲走捷径,最终在皇权复试面前原形毕露,成为天下笑柄。
· 唐玄宗李隆基:本案的最终裁决者。此时的玄宗已从开创“开元盛世”的明主逐渐转向后期怠政,但他对此案的处理,仍展现了其维护科举制度公正性的底线。
四、典故背景与寓意
1. 典故背景:科举制度的神圣性
· 科举制在唐代是打破门阀垄断、为国家选拔真才的核心制度,具有极高的神圣性和公正性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