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“曳白”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风波,正是因为它触碰了社会公平最敏感的神经。
2. 寓意
· 对舞弊无能的极致讽刺:“曳白”是对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,却毫无真才实学之人的最辛辣讽刺。
· 公平正义不容践踏: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希望,任何舞弊行为都是对天下读书人的背叛,必然引发公愤。
· 权力与责任的考验:苗晋卿作为主考官,手握大权,却公权私用,最终身败名裂,说明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
· 纸终包不住火:无论舞弊手段多么高明,真相总有水落石出、暴露于天下的一天。
五、现实联系与论述
千年过去,“曳白”的故事在今天读来,非但不过时,反而有着强烈的现实镜鉴意义。
1. 对学术与教育公平的警示
· 高考与各类考试作弊:从高科技作弊到冒名顶替,这些现代版的“曳白”事件,同样在践踏着社会公平的底线。它警示我们,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、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严厉的惩处,来扞卫“考场”的纯洁。
· 学术不端与“水货”文凭:某些领域存在的论文抄袭、数据造假,以及用权力或金钱换取文凭的现象,与苗晋卿为张奭舞弊在本质上并无二致。这些“学术曳白”者,侵蚀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知识根基。
小主,
2. 对职场与人才选拔的启示
· 反对“萝卜招聘”与任人唯亲:在公务员考试、企业招聘中,如果出现为特定关系人“量身定制”岗位条件的“萝卜招聘”,就是现代版的“曳白”前奏。我们必须坚持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选拔原则,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。
· 警惕“德不配位,才不配职”:将一个无能之人(如张奭)安置在无法胜任的岗位上,不仅会损害组织利益,最终也会让其本人身败名裂。这提醒管理者和个人,位置和能力必须匹配。
3. 对个人修养与家风的反思
· 个人:“曳白”的故事告诫我们,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。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走捷径,靠弄虚作假得到的东西,终将是空中楼阁。必须沉下心来,充实自己。
· 家风:张倚对儿子的纵容与包庇,是典型的“溺爱出逆子,惯子如杀子”。这提醒所有家庭,良好的家风在于教导后代以勤学立身,以诚信做人,而非依靠父辈的权势。
结语
“曳白”二字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穿越了千年的时空。它不仅扇在当年那个手持试纸、无从下笔的纨绔子弟脸上,也时刻警醒着后世每一个试图挑战公平底线的人。无论是考场、职场还是人生赛场,公正永远是社会的基石,能力永远是个人的底气。当我们面对任何形式的诱惑时,都应铭记这个古老的故事,让“曳白”的闹剧不再重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