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澪然丰满:神色焕发、精力充沛的样子。“澪”通“泠”,形容神色清朗。
· 手足拇动:手和脚的拇指在动。古人认为这是内心激动、准备行动的下意识表现。
· 以微射明:通过细微的迹象推测出明显的结论。
· 天子中立:天子居于中央。
· 地方千里:国土纵横千里。
· 四言者该焉:
· 四言:指四方诸侯的言论、谏言。
· 该:通“赅”,意为完备、概括、涵盖。
· 焉:于此。
3. 现代汉语翻译
(在听取了东郭邮精妙的观察分析后,桓公非常佩服,与他共同商议国事。随后...)
(管仲)回答说:“……古时候的天子居于中央,领土方圆千里,但四方诸侯的言论(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)就足以覆盖这广大的疆域了,怎么能说(可用的意见)少呢?……”
二、 创作背景与故事分析
1. 故事核心:“伐莒之谋”的泄密事件
这个故事的核心并非直接阐述“天子中立”的道理,而是先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“泄密案”。桓公与管仲密谋伐莒,计划尚未执行,却已举国皆知。桓公大怒,管仲则断言国中必有“圣人”(即明察秋毫的智者)。最终,他们找到了小吏东郭邮。
东郭邮的解释展现了他超凡的观察力:
· 察言观色:他通过桓公和管仲在台上的神色(“兵甲之色”)、口型(“言莒”之形)、手势(指向莒国方向)等非语言信息,精准地猜出了国家机密。
· 分析时局:他结合自己对国际形势的判断(“小国诸侯之不服者,唯莒耳”),得出了“伐莒”的结论。
2. 从故事到格言:管仲的升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