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1章 民心珍重

他睁着眼睛,望着帐顶摇曳的灯影,沉默不语,眉宇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沮丧和挥之不去的忧伤。

傅怀瑾低头看着他,伸出纤纤玉手,轻柔地抚摸着他的额发。

她深知,白日里姚茂麟那番关于王朝更迭、故国沦亡的感慨,深深触动了自己这位学生兼殿下敏感的心弦。

他虽贵为皇子,如今却仿佛国破家亡,流离失所,漂泊在这天涯海角,听到一个前朝遗民后裔的唏嘘,难免生出兔死狐悲、物伤其类的感伤。

“殿下,”她声音温柔如水,如同最舒缓的安神曲,“可是还在想日间那姚老先生所言?”

黄昭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声音有些闷:“傅师傅……你说,一个王朝,怎么会就这样……被人遗忘呢?连它的国号,都无人知晓了。我大宁……会不会有一天也……”

“殿下慎言。”傅怀瑾轻轻捂住他的嘴,随即又放开,柔声道,“世事变迁,朝代更替,本是天道循环。”

“数千载以来,周朝国运四百年而三日之间君王四死,终致灭亡;汉朝强悍,几乎吞并中土数十国,却遭三家分食;唐朝开国何其繁盛,后期却宠幸宦官,天子沦为奸佞豢犬;陈朝治水而兴,中康之乱皇族几乎被扫荡一空;夏朝暴虐,不与平民生活,终遭起义。”

“这些可都是声名显赫的天朝大国,颓亡却往往一瞬之间。其余分裂小国,则更不用多提。”

她轻轻梳理着黄昭的头发,继续娓娓道来,既是安慰,也是教导:

“但殿下可知,凡定鼎天下、开创盛世之国,其最终破落衰亡的根由,往往早在它极盛之时便已悄悄埋下。”

黄昭闻言,微微侧头,看向她,眼中冒出些疑惑的色彩。

傅怀瑾目光深邃,仿佛穿透了帐幕,看到了历史的轨迹:“譬如太祖皇帝,之所以能提三尺剑,扫平六合,开创我大宁基业,其根本在于深知民心向背之道。那时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,太祖皇帝解民倒悬,轻徭薄赋,故能天下归心,万众景从。此乃‘得民心者得天下’。”

她的语气渐渐低沉下来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批判:“而反观今日……陛下……嗯,朝中诸公,或许已渐忘此道。权争酷烈,赋税日重,百姓困苦,边患不休……此乃‘失民心者失天下’之兆。国势日颓,其缘由并非凭空而来,实乃积弊日久所致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她低下头,看着黄昭的眼睛,语气重新变得温柔而充满鼓励:“所以,殿下不必过于感伤往事。前朝之亡,今朝之困,皆有其因果。重要的是,殿下需从此中明白一个道理:

无论将来如何,若想成就一番事业,乃至……重振基业,必须时刻以民为本,将百姓疾苦放在心头。民心所向,方是真正的铜墙铁壁,是永不沉没的艨艟巨舰。”

她的话语如涓涓细流,滋润着黄昭彷徨的心田。他听着听着,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,连日来的疲惫和心中的积郁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。

傅怀瑾的声音越来越轻,越来越柔,如同母亲的呢喃。

渐渐地,黄昭的眼皮越来越沉重,呼吸变得均匀而绵长。他在这位亦师亦友、温柔智慧的教导博士怀中,找到了久违的安全感和慰藉,沉沉睡去了。

傅怀瑾怜爱地看着他沉睡的侧脸,那上面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和一路风霜留下的痕迹。

她小心翼翼地调整了一下姿势,让他睡得更安稳些。静待了片刻,她轻轻解开了自己衣襟的侧扣,将黄昭的脸庞微微侧过,让他能更舒适地贴靠在自己温暖而柔软的胸脯畔,感受着那规律而令人安心的心跳。

她拉过一旁的薄毯,仔细地为他盖好,然后就这样静静地拥着他,哼起了一首江南水乡古老的摇篮曲,眼神中充满了母性的光辉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。

帐外,海浪轻抚沙滩,发出舒缓的沙沙声,与帐内均匀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这南海孤岛之夜唯一安宁的旋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