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江的雨连着下了三日,长江的浊浪被浇得往城墙砖缝里钻。
郑鸿逵立在水师衙门的了望塔上,甲胄上的水珠顺着鳞片纹路往下淌,在脚边积成小小的水洼。
他手里捏着那道封锁长江的圣旨,黄绸被雨水浸得发沉,上面弘光之宝的朱印晕开了一角。
叔父在看什么?
郑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带着江雾的潮气。
他刚从李成栋的营寨回来,青布长衫的下摆沾着泥点,那是南岸临时营地的新土。
三百顶帐篷昨夜刚搭起来,用的是郑氏商号的粗棉布,在雨里泛着暗黄色的光。
郑鸿逵没回头,只是指了指江北的方向。
雨幕中隐约能看见瓜洲渡的轮廓,那里本是江北四镇的防区,此刻却飘着几面清军的旗帜。
你觉得,那些溃兵能撑到几时?他忽然问,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。
郑森走到他身边,望着江面上穿梭的渔船。
那些船工多是郑氏旧部,此刻正借着打鱼的名义,把江北溃兵一批批接过来,舱底藏着的火铳用桐油布裹着,是从江阴铁坊新领的家伙。
撑到咱们的船能到为止。
他语气平淡,仿佛在说账上的数字,李寄从江阴调了二十艘沙船,今夜就能到焦山。
郑鸿逵转头看他,目光在侄子年轻的脸上停留许久。
这半年来,他看着郑森把江阴的铁坊变成熔炉,把江南的商号连成网络,甚至让那些桀骜的大顺旧部乖乖穿郑氏军服。
这些事,便是兄长郑芝龙年轻时也未必能做到。
可越是如此,他心里越像压着块铅:这孩子的心思,早已不止于忠君报国了。
圣旨上说,要毁了沿江炮台。
郑鸿逵忽然开口,指尖摩挲着圣旨上的褶皱,你可知抗旨的罪名?
知道。
郑森低头看着靴底的桐油,那是刚才检查沙船时蹭上的。
咱们要是抗旨,南京的御史们能把郑家祖坟都骂冒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