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《存在与时间》三点道破真相

提升认知 - 我们如何沉沦,又如何觉醒

三点说透 改变自己

1. “畏”与被抛:焦虑的真相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把焦虑当成一种负面情绪,想尽办法逃避它。

工作压力大时,我会用刷短视频、打游戏的方式麻痹自己;

面对人生选择时,我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拖延,甚至让别人替我做决定。

直到我读到海德格尔对“畏”的论述,才发现焦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真相。

海德格尔区分了“怕”和“畏”这两种情绪。

“怕”是有具体对象的,比如怕蛇、怕黑、怕失业,这种恐惧可以通过躲避对象或者解决问题来缓解。

而“畏”则不同,它没有具体的对象,是一种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、莫名的不安。

就像站在悬崖边,我们不是怕某块石头掉下去,而是对“虚无”本身感到畏惧;

当我们深夜独处时,那种突如其来的空虚感,也不是因为缺少某样东西,而是对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。

我第一次深刻体验到“畏”,是在晋升为部门主管之后。

当时我以为升职加薪会让我感到满足,可事实恰恰相反。

站在新的岗位上,我突然失去了方向:我之前的目标是晋升,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,我接下来该做什么?

我所追求的成功,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
这种没有具体对象的迷茫和不安,让我整夜失眠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当我读到《存在与时间》,才明白“畏”并不是一种需要逃避的情绪,而是一种重要的觉醒信号。

“畏”让我们从日常的麻木状态中惊醒,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:

我们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,没有选择的权利,却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
这种“被抛境况”是我们无法改变的,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、出生的时代一样。

但正是这种“被抛”,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,也让我们有了主动塑造人生的动力。

当我接纳了自己的“被抛境况”,不再逃避“畏”的情绪时,一切都发生了改变。

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,不再盲目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。

我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拾起了文学创作,虽然过程很艰难,但每一次写作都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。

原来,“畏”并不可怕,它就像一个警钟,提醒我们不要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自己,要勇敢地承担起存在的责任。

2. 沉沦与“常人”的统治

在理解了“畏”与“被抛”之后。

我开始反思:为什么我们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,陷入迷茫和空虚之中?

海德格尔的“沉沦”理论,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。

他认为,我们之所以会迷失自己,是因为我们常常沉溺于“闲谈”“好奇”“两可”这三种状态,最终被“常人”所统治,过着非本真的生活。